信息中心
“元宇宙”正通过一些影视作品进入人们的视野。其叙事逻辑可理解为利用“超人工智能”技术,基于互联网运行的超越现实的虚拟世界,通过高度真实感的还原技术,为用户带来沉浸式体验。
此前,美国互联网科技巨头Facebook宣布将公司名称改成“Meta”,“元宇宙”再次引发关注。“元宇宙”的基础要素被进一步界定为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时随地等。
由于“元宇宙”所需的技术基础尚处于雏形阶段,并且其所需的图形技术互动方式与游戏高度重合,“元宇宙”在现阶段最大的实现场景只有游戏。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元宇宙”带给我们的只有娱乐和享受呢?
其实,“元宇宙”并不只是虚幻的,而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相互深度融合,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界限打破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产业聚合,是促进虚拟与现实融合的重要力量。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不再一味强调技术的“新”,而明确聚焦人工智能融入社会生活、产业的各个方面。这可能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蔓延,人们被迫宅在家里,现实生活大规模向虚拟世界转移,人均停留在互联网的时间有所增加,线上网课、线上会议等学习、工作方式成为新常态。
与之相伴,人工智能技术逐步走出既有的交通、安防等领域,开始在教育、医疗等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的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从产业落地视角来看,“人工智能+教育”是对这一时代趋势作出的回应,可谓“元教育”的前身。
相较于传统教学,人工智能支持的教学能够提供更深的沉浸感、更丰富的交互手段,具有更强的教学目的性。提供全维度的拟真教学环境既有趣、新奇,又能让人学到新知识。
比如,通过开设“和马克思、恩格斯一起讨论”“参与《共产党宣言》的创作”“介入爱迪生的发明过程”等类似沉浸式学习项目,使人机协同教学实现有效整合,形成发挥人与机器各自优势的新教学样式。
从这一趋势来看,“双减”政策正是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健全的人格出发,教育学生能够理解事物本质、拥有辨别和批判精神,从而成为学会运用知识乃至创造知识。
在实践层面,基于智能技术的数据分析,可以实施分层教学,进一步提升教育有效性。
一方面,通过数据反馈,有助于教师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准掌握学情,进行精准化教学与辅导。在传统的“一对多”教学模式下,教师有限的精力在面对学生复杂的需求时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人工智能则能够根据学生真实情况,有效实施分层教学,精准聚焦学生的知识漏洞,进而减少学生在学习上花费的无效时间。
另一方面,智能批改、教学机器人这些应用已经进入课堂,正在帮助教师解决一些重复性问题,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学生并不是机器,无法做到单向输入,而必须是双向交互。老师就是推进这种双向交互的原动力。教师将成为“智慧课堂”的主导者和设计师,人工智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教师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创新和设计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教育的外环境维度上,要重视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对接;在教育的内动力维度上,要重视通过人机结合的思维体系实现教育和人工智能的融合,重视个性化教育;在教学技能上,要注重教师队伍的人工智能专业化进修培养,让教师队伍能够拥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解读能力。
回应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责任与使命。透过马克思主义人机关系思想,从批判视角出发,可以发现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不仅仅体现在生活(包括精神文化)领域,还表现为生产领域的全面扩张乃至替代。
总之,世界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作为关系人类未来的教育行业,需要与科技共进步,将先进的技术和概念及时融入教学实践并加以检验、优化和升级。在“元宇宙”的喧嚣中,应以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人工智能应用道德规范为着力点,构建“人机共融”的教育生态体系,探索真正的“人工智能+教育”新路径。
原载于《解放日报》2022年1月4日。
作者简介:
魏华,男,全球信誉最好的网投平台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
布尔兰·艾依坦,女,全球信誉最好的网投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21级硕士生。